“无陪护”模式,对于群众来说大有益处,但要在更大范围推广,也有不可无视的现实问题。
“经过正规医疗培训的护理员还是太少了,培训要求更高、难度更大。”爱加康健康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瑾表示,打造一支成熟的高质量护理员队伍,需要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培训周期,而放眼浙江,乃至全国,各地的护理人才水平和规模都还难以满足实际需求。
福建的一家护理公司负责人曾称,为了保证试点项目的顺利运行,公司要从山西、天津等地调配护理员来填补人手不足。若大规模推行“无陪护”模式,人员缺口将会更大。
对医院来说,推广也意味着管理难度加大。“无陪护”服务归根到底还是住院患者生活护理服务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的课题,不同病情、年龄段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。
“有人接受无陪护,有人坚持家属陪护,有人想要一对一服务,如何协调病房、合理规划成本,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完善。”嘉兴二院护理部主任郑叶平表示,医院可以设立一定比例的“无陪护”病房,供有需要的患者和家属选择,作为补充性的服务选择。
站在患者角度,“无陪护”模式下,意味着家属对于医疗过程的参与感直接下降。再加上我国住院患者自理能力普遍偏低,如果家属不在身边,医护人员无法随叫随到,不可避免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,这也给医患信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放眼全球,其中不乏有值得借鉴的经验。
记者通过护理专家了解到,德国汉诺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行无陪护政策,要求护士长时间陪伴患者,动态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护理需求,设计恰当的个体化护理方案,实时监测实施效果,不断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,促进患者从“替代护理”到“自我护理”过渡。
还有不少群众认为当前“无陪护”服务的价格仍然偏高,特别是对困难家庭来说,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有专家呼吁政府加大对困难家庭和群体的补贴力度,可考虑按照财政、医保、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,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分档设置收费标准。
据报道,日本“无陪护”病房,护理费基本在每天3000日元至5000日元(按当下汇率约合人民币约140元至230元),如果患者参加了国家的介护保险制度,其护理费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报销或减免,例如70岁及以上人群医保报销80%,个人自费20%,这个费用也会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和护理人员的资质而有所差异。
综合种种现实来看,眼下,“无陪护”病房虽已显现出一定的优势,但医院在“因院制宜”探索“无陪护”模式的同时,也要把握好推广的节奏,如此才能行得稳、走得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