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74997429

行业动态
破解居家养老之难——长沙居家养老调查

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老年人成为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的群体。

据统计,截至2023年,全国职工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约1.42亿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者约1.73亿,总计超3亿人。湖南省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约564万,60岁以上老年人1460万,其中大部分依赖城乡居民养老金。

正在老去的50后和60后,大部分都只有一个子女,子女又正处在奋斗的年纪,想靠子女养老不现实。城市中的大部分退休老人有工资、储蓄、房产,可供自由支配。在调查中发现,他们需要人照顾,也愿意为养老花钱,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得不到合适的照护。

居家社区养老是主流的养老方式。本文对长沙的居家养老进行调查研究,建议由政府牵头,企业参与,社区统筹,让老年人居家过好晚年生活。这不仅有利于个人和家庭,更有利于养老事业的发展,既切实可行,也迫在眉睫。


保姆难,请保姆也难

78岁的老李原是高级工程师,他的独生女儿在德国定居。老李有一定的存款,在长沙市内有一套大房子,老两口还可以拿出大约200万元用于养老。尽管他拜托侄儿照顾自己,但侄儿也仅限于帮助老人处理一些大事情,日常事情还是需要老两口自己解决。

1948年出生的老杨,已经确诊为肾衰竭,现在他每周需要去医院做3次透析。老杨的女儿在美国发展,目前老杨有三四十万元存款,还有两套住房,每月有4000多元的养老金。他请了住家保姆照顾自己,但保姆并不贴心。他渴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力度推动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。

“我们社区98%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。”在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街道清水塘社区党委书记汤国清看来,家的温暖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,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和归属感。

在调研中了解到,养老模式正向“在地化”即居家养老与“资源互助”方向演进。

肖老的儿子虽然和他们住在同一座城市,但是儿子工作忙,不能长期照顾肖老和老伴。肖老请了住家保姆,工资为每个月4000元至6000元不等,工资不低,但保姆并不尽责。

可见,尽管这一部分居家养老的老人请了保姆,但仍存在很多困难:花钱不满意,关系不稳定。

笔者在走访部分聘请住家保姆的家庭后了解到,不仅雇主难,保姆也难。

女性保姆需24小时住在家中,照顾男性多有不便;工作不稳定,随时有被辞退的风险;在民营养老院做护理工作的被认作是保姆、护工,“五险一金”得不到保障,因此容易出现消极抵触情绪。

现在,一些保姆建立了微信群,经常交流经验。年长的、工作时间长的保姆被称为“保姆通”,“保姆通”会召集一群姐妹们商量如何应对主人和主人的亲戚儿女,交流保姆薪酬待遇。

为此,建议对居家保姆由社区统一培训管理安排,这样一来,保姆和护工成了有组织的工作人员,不仅有了名分,“五险一金”也有了一定的保障。


鼓励提供多样化服务

如果不请保姆,老年人则存在吃饭、洗澡、搞卫生、医疗等一系列生活难题需要解决。

是不是可以不请居家保姆,由社区组织上门服务的方式,解决部分老人的生活困难呢?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》中指出:积极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,鼓励社区和家政、互联网平台企业等上门提供老年助餐、助浴、助洁、助行、助医、助急等多样化服务,更好满足居家照护服务需求。

在走访中,部分老年人认为,生活中有困难需要分头找社区、医院、食堂、保姆,身心俱疲。他们希望政府指定机构负责居家养老,如看病、吃饭、搞卫生只找一家。建议由政府统筹,由社区联系各家企业,打造供需信息交流平台。

据了解,现在有一种“新型保姆”,按项目收费,老年人可以自主选择搞卫生、陪聊等项目。这不同于一般的住家保姆,也不同于住养老院。一些年龄较轻的老年人或者是待业的年轻人,能够提供这些服务。相对于住家保姆来说,“新型保姆”的收费不高,一般老年人可以承受,一方面给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,另一方面为待业的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

养老观念要更新

调研中,有的老年人认为,许多观念和做法应当改变,过好人生的最后几年、十几年,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。

1949年出生的黄阿姨,曾下乡当知青8年,丧偶17年,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、成家。没想到,退休后的她有了更多的“身份”:与小儿子、儿媳和孙子生活在一起,是“老娘伴满崽”。周一至周五接送孙子上学和回家,每天往返4次,人称“新四军”。除此之外,还要给儿子儿媳做早晚饭,忙得不亦乐乎。退休工资虽然只有3000多元,但还要倒贴儿孙,是“带薪保姆”。她和老同学、老知青聚会只能是周末。

一部分像黄阿姨这样丧偶的老人只能投奔儿女,不愿意再找老伴,因为工资不高,再找容易引来经济纠纷。

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“养儿养女难防老,到老还是金钱好。”其实,老人一旦失去了健康,有钱也很难。

一位75岁的老人充满感慨地说,今天就可能是最后一天,要过好晚年的每一天。身体的意外随时可能发生,所以养老要尽早“安排”和“委托”。

委托给儿子、女儿,儿女做不好护理;委托给侄儿侄女,心不安又不妥。不少老人认为,托付给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是最稳妥可靠的,他们希望把工资、储蓄、房产等财产交给可以信任的部门管理,让余生的吃饭、生活、看病有保障。

老年人养老,自己有责任,观念要改变。用好余钱,是换取养老服务的必要前提。


探索“政企社”联动

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,前提是政府的主导和监管。如果没有政府统筹,完全是市场行为,有可能遇到不良商家,购买的养老服务可能没有保障。

聚焦老年人养老,政府、企业、家庭该如何分担责任,这不仅是养老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,更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挑战。

民政部等部门印发通知,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。

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,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增加。如何让老人体面、幸福地安度晚年,考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。

在居家养老方面,国内一些发达地区有了成功的案例。例如,北京市海淀区的服务模式覆盖率达86.3%,既保留家庭环境又引入专业服务;上海市松江区的“老伙伴公寓”,共享公共设施并制定互助公约,有效降低孤独感。

同时,各地也‌探索出了一些创新模式。建立时间银行‌,志愿者存储服务时间供未来兑换,全国试点超200个城市,其中杭州已存储180万小时,实现代际互助与资源循环;智慧养老‌则通过应用智能穿戴设备、远程医疗等科技手段,如智能陪伴机器人,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并提供情感支持,提升居家安全性。

国外居家养老的模式也值得借鉴。德国推行‌居家护理型养老‌,由机构提供上门日常护理;瑞典政府鼓励老人在家中独立生活,并提供市政服务支援,包括护工上门协助个人卫生、送餐等日常需求等。


文 | 李园李


Copyright © 长沙友龄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湘ICP备202303323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