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今年春节以后,天津市民张昕(化名)就在为给母亲找护工犯愁。直到目前,她仍没找到合适的护工。
“新华视点”记者调查发现,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,请护工成为一些家庭的刚需。但不少人深感“花钱难找好护工”。与此同时,入行门槛低、社会认可度低以及护工收入不高等问题仍难破解。
护工难找,好护工更难找
张昕的母亲在生病后生活已不能自理。张昕与丈夫白天要上班,所以希望找个住家护工,帮母亲换药、照料日常生活。“中介介绍的护工过来看了一下我母亲的状况就拒绝了。后来好不容易托熟人介绍了一个护工,刚干一个月也走人了。”张昕说。
天津鹤童公益养老集团ceo马丹介绍,2020年天津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,分别占总人口的21.7%和14.8%,超全国平均水平,提前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。根据业内估算,天津市短期内就存在超万人的养老护理员缺口。
居家养老护工短缺,养老机构的护工也捉襟见肘。天津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,目前机构中有70多位老人,但只有6名护工,连班次都没法安排。即便一些护工在工作中偷懒或技能不精,也不敢轻易开除,否则很难招到合适的人。
记者调研发现,目前护工领域存在“三低”问题,严重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。
——入行门槛低,巨大缺口之下“愿意干就行”。一家连锁家政公司区域负责人关先生坦言,一些护工往往会同时挂靠多家家政公司,流动性较强,管理起来难度较大。
马丹解释,目前护工持有的证书分为养老护理员、医疗护理员等技能等级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。业内比较认可的,一般是人社部门发的技能等级证书。“不过,养老机构一般并不要求护工必须取得人社部门的证书。”
——收入不高。“年轻人觉得不如去当月嫂。”马丹介绍,护工群体以中老年女性为主,文化水平不高,年龄偏大,专业技能学习较慢,很难提升自己的收入。
数据显示,我国约有1.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,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,老年痴呆患者约1500万。
业内专家认为,医院和大型养老机构可发挥示范作用,在内部改进护理岗位管理体制,通过签订劳动合同、提高薪酬待遇、参加社会保险、落实带薪休假、享受免费体检等,进一步增强护理员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。
声明:本文由友龄咨询(www.youling.co)摘自新华社。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您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